何謂GSR
永續整治即於符合現行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的前提下,在場址整治工作的任一階段,採行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三面向的技術、工法、策略或管理方式。以減少整體環境衝擊與環境足跡、符合社會共同利益、降低經濟負面衝擊為目標,發展土壤與地下水資源的永續利用。
圖片說明:在環境面包含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空氣污染物排放、最小化水資源使用影響、考量土壤及生態系影響與資材與廢棄物減量;經濟面核心元素為考量污染調查改善工作的成本、效益與經濟影響;社會面則需考量人體健康安全與社會公義兩項核心元素。
為何導入GSR
在現行土污法架構下,污染行為人或地方主管機關多傾向採用能快速處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工法,追求短期內解除列管。然而,這些工法可能耗費較多的能源與資源,還可能產生二次污染。如此一來,不僅環境再次受到破壞,社會也相對付出更較大的代價。因此,以綠色觀點導入整治活動,在減少環境衝擊的同時,亦能兼顧經濟與社會面的效益,達到土地與地下水永續利用的最終目標
圖片說明:污染調查與改善工作雖以解決污染問題為目標,然污染場址的生命週期中的各種活動如原物料開採與製造、運輸、機具設備操作、廢棄物處理、水資源使用與廢水處理與實驗室分析等等仍可能會對環境、社會與經濟面產生負面的二次衝擊。
何時可用GSR
在場址初期尚未決定污染改善工法(未核定控制計畫書),可透過GSR環境、經濟、社會評估工具,進行不同整治方案潛在影響評估,並以方案決策系統評估結果為決策參考。若已決定污染改善工法(核定控制計畫書)後,依然可使用環境面評估工具,瞭解污染改善工作排放熱點,以最佳管理措施篩選系統,找出優化系統操作策略。因此,不論在場址的任一個階段皆可導入GSR思維。
如何導入GSR
為確實達到永續整治發展,應自整治計畫設計階段便納入綠色的觀念,選用對環境友善
的整治工法,並同時考量對經濟及社會面可能產生的影響。在整治作業後續的建置、操作與長期監測等工作階段,
亦選取兼顧各面向利益的策略或管理方式,各面向思維導入之核心元素分別介紹如下:
- 環境面:以生命週期為基礎,分析各種行為可能消耗的能/資源及環境足跡與衝擊。參考美國環保署5大核心元素做法,減少能源消耗、降低大氣排放、最小化水資源使用影響、資材與廢棄物減量、降低土壤與生態系影響。
- 社會面:關心利害關係人的健康安全與利益,避免整治工作對當地文化資產的影響,核心元素可分為人體健康及安全、社會公義的評估。
- 經濟面:滿足降低環境衝擊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經濟影響與提昇因整治產生的附加價值,藉由影響的關聯性將核心元素分為直接經濟影響與間接經濟影響,並分別計算。
GSR評估流程
圖片說明:對於污染改善方案尚未決定的場址而言,GSR的評估目標為選定一相對符合永續精神的污染改善方案,共可分為場址現況分析、利害關係人協調、污染改善初步方案篩選、污染改善方案比較、污染改善方案設計與污染改善方案執行等階段。場址現況分析會蒐集場址之背景資料,包含歷年調查結果與相關報告書,並同時分析與場址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在利害關係人協調階段,則將召集各利害關係人確認GSR評估之範疇與目標。污染改善之方案初步篩選為污染改善單位根據技術、時間與成本可行性進行初步篩選。篩選出之方案再進行環境、社會與經濟面之評估與比較,最終選定合適的污染改善方案。選定污染改善方案後,在污染改善過程當中尚需規劃並執行最佳管理措施,並以文件紀錄佐證。
圖片說明:對於污染改善方案已選定或已執行污染改善中的場址而言,GSR評估之目標為了解現況並進行改善。透過評估污染改善工作的環境、社會與經濟面評估,可了解規劃或目前或執行中的工作可能的影響熱點,並據評估結果規劃最佳管理措施。
GSR方案決策支援系統
綠色及永續導向型整治為「於污染場址整治工作任一階段,採行兼顧環境、社會公義與經濟效益的技術、工法、策略或管理方式,達到減少整體環境足跡與環境衝擊、符合社會共同利益、降低經濟負面衝擊的目標,來確保土壤及地下水資源永續性利用」。GSR的應用並不限於特定場址生命週期階段或特定污染類型場址。然在不同時間點應用GSR概念可達成的功能則有所不同。若您所管理的場址尚未完成污染改善方案選定,則應考量技術可行性、整治目標、期程、成本與未來土地利用規劃等因子進行方案初步篩選後,再比較可行方案之環境、經濟與社會面影響,藉由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參與,選擇各利害相關人皆可接受之方案,後對於選定之整治技術,再行擬定可行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於後續污染改善工作進行時施做。
若您所管理之場址已選定污染改善方案或已正在執行污染改善工作,則可透過定量評估工具了解整治目前運作情形,進行環境足跡分析與健康風險評估,或透過問卷瞭解目前整治活動對附近居民之生活干擾。根據評估結果可鑑別污染改善工作的負面影響「熱點」(hot spot),污染改善單位即可特別針對這些活動進行整治系統之最佳化,擬定改善操作頻率、減少電力消耗、降低生活干擾、進行風險控管與溝通等最佳管理措施。
圖片說明:完成污染改善方案初步篩選後可以GSR評估工具進行改善方案的比較,共可分為1)選定評估指標、2)給定評估指標權重、3)進行各方案環境、社會與經濟面指標評估、4)判定各項評估指標得分與5)量化影響總值等5個步驟。透過本方案決策支援系統可讓利害關係人了解各污染改善方案在不同面向上之優劣,並經協商討論選取最適合的污染改善方案。
GSR評估核心元素與原則
GSR評估架構下將需考量的因子依環境、經濟與社會面訂定核心元素,我國GSR以環境面而言,包含「減少能源消耗」、「降低大氣排放」、「最小化水資源使用影響」、「資材與廢棄物減量」、「土壤及生態系影響」等五大核心元素;在社會面則為「人體健康與安全」及「社會公義」兩大核心元素,在經濟面則包含「成本效益項目」與「經濟影響」。每項核心元素下又可細分為數個原則。以環境面「減少能源消耗」核心元素為例,其原則之下又包含「採行節能措施」、「使用再生能源」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三項原則。我國土壤及地下水整治活動應考量之核心元素與原則,整理如下表,所有場址的評估內容與評估指標都包含於表中的核心元素與原則之下。
圖片說明:我國土壤及地下水整治活動主要分為環境、經濟與社會三個層面進行考量。其中以環境面而言,包含「減少能源消耗」、「降低大氣排放」、「最小化水資源使用影響」、「資材與廢棄物減量」、「土壤及生態系影響」等五大核心元素;在社會面則為「人體健康與安全」及「社會公義」兩大核心元素,在經濟面則包含「成本效益項目」與「經濟影響」。
定量工具
- 環境:環境足跡評估工具
- 社會:居民觀感問卷、健康風險評估
- 經濟:成本、效益與經濟影響分析
定性工具
最佳管理措施篩選表
GSR發展歷程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以下簡稱本署)自2008年起引進GSR的觀點,於國內部分場址執行環境足跡減量。為了更全面落實與執行綠色及永續導向型整治的概念,於2012年度起系統性蒐集並分析國際「GSR」發展進度與趨勢,建立並推行我國「GSR」之架構、推動策略與評估工具集。
本署自2013年起迄今,已開發環境、經濟、社會定性/定量評估工作,並建立最佳管理措施查核列表等工具,不定期舉辦GSR概念宣導說明會、工具使用說明會、引進綠色調查技術等,加速我國污染場址調查及整治評估與管理的落實。除推廣GSR概念外,亦挑選我國污染改善計研擬中及污染改善工作執行中場址,進行相關評估工作,並根據評估結果研擬最佳管理措施。
本署致力於GSR管理思維的宣導與相關評估工具研發與優化,使我國污染改善管理作業得以完整考量環境、經濟、社會三大面向影響,積極並全面性強化我國土壤及地下水環境資源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