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獻分享

國際趨勢文章分享-美國及英國在永續整治行為上之比較分析(106/01)2017/07/20

永續整治的概念在於將污染場址整治中的淨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極大化,也越來越受到業界、政府和學術界的採納。然而,對所採用的實際永續行為和決定因素的理解相當有限。該研究定義了27種永續的整治方法,並使用線上問卷調查針對美國(n = 112)和英國(n = 54)對這些方法進行排名和比較。該研究還評估了10個促進因素,9個障礙和17種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型態。進一步使用因素分析和常態線性模型來確定內部特徵(亦即國家、組織特徵、專業角色、個人經驗和信念)和外部力量(亦即促進因素、障礙和利益相關者影響力)的影響。調查結果發現,美國和英國從業人員採取了許多相當類似的永續做法。美國和英國從業人員認為最有效的永續措施是降低現場工人的風險、保護地下水和地表水,並減少對當地社區的風險。另外,美國有效地採用了創新的現地整治,而英國則有效地採取再利用、回收和材料使用最少化。至於永續整治的總體決定因素方面,研究發現,國家本身不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相反,組織政策是最重要的內部特徵。它對降低距離的環境影響、可持續資源利用和減少整治成本和時間有顯著正向的影響(p <0.01)。因此,進行審慎的研究來確認制定相關永續行為是十分重要的。再者,客戶競爭壓力被發現是最廣為認知重要的外力。相較之下,利益關係人的影響,特別是主要利益關係人(場址所有人、監管單位和主要顧問)的影響似乎沒有如期待中與採用永續性有所關聯。這可能由於利益關係人參與整治決策之情況仍相當有限,亦或者制度力量遠大於其影響力。另外,現場工作人員在採取永續作為之效率相當有限,這也在未來採取永續作為實行上相當重要的改善重點。 該研究所定義的27種永續整治的方法,條列如下: 1. 最少殘留的污染物 2. 最少廢棄物產生 3. 對當地的二次環境衝擊最小化(例如噪音、灰塵、氣味、當地空氣品質及交通等) 4. 國家對全球的二次環境衝擊最小化(例如溫室氣體排放、化石燃料枯竭及臭氧層破壞等) 5. 強化再利用和回收 6. 使用永續性能源 7. 最少的材料使用 8. 優先使用監測式的自然衰減,而不是主動式整治 9. 長期管理(例如監測)需求最小化 10. 優先採用現址式整治而不是離地 11. 重建面積最大化 12. 使用快速整治替代方法 13. 降低生命週期成本 14. 減少現場工人的風險 15. 減少當地社區風險 16. 促進在地就業 17. 生態系統風險最小化 18. 耗水量最小化 19. 加值 20. 節省自然資源 21. 使用環保產品 22. 能源使用最小化,提高能源效率 23. 利用副產品如甲烷氣體產生電力 24. 為弱勢族群帶來繁榮(增加稅收、教育及安全等) 25. 保護地下水和地表水 26. 保護棲地和生態系統 27. 鼓勵公眾參與和利益關係人參與

資料出處:

詳附件

相關檔案

1. 2017-01 monthly report_form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