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獻分享

國際趨勢文章分享-環境分子生物技術發展(106/02)2017/07/20

環境分子生物技術相較於傳統微生物培養和分離法,不僅可縮短分析時間、克服無法培養菌群的解析,且可直接針對標的分子進行定性定量之分析。目前主要研究的標的分子,包括去氧核醣核酸(DNA)、核醣核酸(RNA)和蛋白質等。 三種標的分子所表現的資訊分別如下:一、分析樣品中DNA的基因可知道特定微生物菌種是否存在(如分析16S rRNA gene),或得知其潛在的生化功能(如量測還原性脫鹵基因:rdh genes);二、量測某一基因之mRNA分子在生物體內表現的濃度高低(expression level),可用來間接推測細胞中此基因的活性狀態;三、偵測酵素(蛋白質)的存在與否或濃度高低,則可直接反應出微生物某特定生化功能的活性,但由於蛋白質在環境中之萃取不易(如蛋白質濃度低或在萃取過程中變性分解),因此,目前分析的標的分子大多以DNA及RNA為主。 環境分子生物監測技術依據其定性定量特性的不同,在應用上有所區隔。目前較常用的技術主要分為四大類:一、菌相結構分析,包含分子選殖(Clonning)和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二、菌相形態分析,包括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螢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等;三、分子指紋譜,分為尾端限制片段長度多型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和變性梯度明膠電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DGGE);四、目標基因定量,包括生物晶片(Microarray / Biochip)、階層寡核?酸引子延伸(Hierachical Oligonucleotide Primer Extension, HOPE)、即時定量聚合?鏈鎖反應(Quantitative PCR,qPCR)等。 在菌相結構分析方面,利用Clonning或是NGS,以16S rDNA或功能性基因序列建立微生物資訊資料庫(microbial information database),可獲得細菌/古細菌之族群結構或基因多樣性的資訊。 在菌相形態分析方面,SEM / TEM可提供微生物的2D / 3D型態,與其與周遭環境的結合狀態,而FISH則用於可直接計數具有活性的目標微生物之細胞數。在分子指紋譜方面,T-RFLP及DGGE具備定性之功能,可對所選擇之DNA片段進行指紋圖譜分析,並根據不同DNA片段訊息的強弱來半定量分析物相對的濃度。最後,在目標基因定量方面,Microarray/ Biochip和HOPE技術,可對標的基因片段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具有大量且同時偵測多種DNA的優點,然而其定量的準確度及實驗技術門檻較高。 qPCR則可用來對基因(DNA)或基因表現(cDNA)進行定量分析,由於其定量具有可再現性、靈敏度高的優點,廣泛應用於環境微生物族群及功能性基因的監測,且因其實驗技術門檻較低,成為目前定量分析最可靠的環境分子生物技術之一。

資料出處:

詳附件

相關檔案

1. 2017-2 monthly report_form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