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排放的可行性抵減了天然源區石油碳氫化合物的消耗2019/04/02
碳氫化合物生物降解是整治石油碳氫化合物和管理大型場址的重要過程。然而,這種生物降解不可避免的將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該研究對此進行了可行性評估,以定量考慮石油褐地的再利用選擇,以抵消經常觀察到的每平方米每秒2至10μmol CO2 m-2s-1的污染物呼吸排放率。在廣泛使用的太陽能的情境下,估計太陽能電池板僅佔場址面積的一小部分(不超過35%),用以排放抵減。相類似地的情境,放置一個30米高的中等額定風力渦輪機(約30至50千瓦)足以為相當1,000平方米的場址提供抵減。對於富含鈣的建築材料的使用,即使在高排放情況下,抵減所需的佔地面積也小於現場佔地面積。雖然上述方法看似可行,但估算為林地的植被僅在污染物呼吸速率達到2μmol CO2 m-2s-1時才足夠。做為牧場和農田的再植被,主要在土壤有機碳中螯合二氧化碳,估計在許多污染物呼吸速率下需要的場地足跡超過本身場地足跡。從碳儲存的角度來看,作為濕地的植略好,但它也有可能使N2O和CH4排放大大地消除土壤有機質中的固碳帶來的好處。整體而言,結果顯示了幾種可用於執行排放補償的方法和一種可以根據場地特定輸入參數進行適當處理的定量方法。
Ref : McAlexander. Feasibility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fsets for natural source zone deple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Remediation 29 (2019), 53–62.
資料出處:
文獻來源
相關檔案